语言学人|沈家煊:立足汉语特点的科学探索
立足汉语特点的科学探索
语言学人(第2期)
沈家煊
摘 要:本文是对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教授的访谈。沈家煊教授首先谈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播音专业对于他的影响。而后,沈教授强调了学术视野要做到专与通的结合,并在这种背景下介绍了自己如何开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沈教授认为,我们在充分理解国际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汉语的特色进行自己的研究,创建自己的理论。通过口误研究,沈教授提出不正常现 象也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规律,指出研究应该利用而不是过度依赖于大数据。展望未来,沈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结合很重要,因此需要培养同时精通这两方面的人才。随后,沈教授讨论了自然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于学术传播的重要性,并强调对于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仍需继续进行。沈教授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独特的语言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敏感性。谈及中小学语法教学时,沈教授指出教学应淡化纯语法教 学 ,并从“大语法”观念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学语法教学问题。最后,沈老师提出无论在什么领域工作,都应做到极致。
关键词:沈家煊;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创新;汉语特色;学术传播;语法教学
【被采访人】
沈家煊,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主编,现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曾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理论语言学、句法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英汉比较语法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名词和动词》《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六讲》《〈繁花〉语言札记》和《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等,主要译著有《现代语言学辞典》《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等。
【采访人】
施今语,伦敦大学学院(UCL)发展变化与可塑性实验室研究助理,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硕士,伦敦大学学院心理与语言科学学士(采访时为本科生)
【采访时间】
2017 年 9 月 7 日上午
【采访地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开场白】
施今语(以下简称施): 沈老师,您好,我是施今语,即将去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脑科学学院学习心理学与语言科学专业。因为我一直都对语言学比较感兴趣,所以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开展了一个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的系列访谈项目。通过采访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我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对语言学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到包括我在内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语言学和著名语言学家。
一、从播音翻译到语言研究
二、学术视野的专与通
三、走上汉语研究的认知语言学之路
四、理论融通与汉语特色研究
五、口误研究,不正常现象中的正常规律
六、人工智能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
七、学术传播与翻译工作
八、学术论文的发表问题
九、语言敏感度的训练
十、语言研究与语法教学
十一、学术研究需要榜样
十二、寄语青少年学生
沈家煊先生论文发表集锦
检索时间:2022年7月4日
检索数据库:知网
[1]沈家煊.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J].当代语言学,2021,23(04):475-507.
[2]沈家煊.哈里斯的话语分析法和中式主谓句[J].现代外语,2022,45(01):1-16.
[3]沈家煊.名词为本的语言[J].高等日语教育,2021(01):1-17+163.
[4]沈家煊.动主名谓句——为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而作[J].中国语文,2021(01):3-17+126.
[5]沈家煊.“互文”和“联语”的当代阐释——兼论“平行处理”和“动态处理”[J].当代修辞学,2020(01):1-17.
[6]沈家煊.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J].现代外语,2020,43(01):1-17.
[7]沈家煊. 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C]//.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2019:104-115.
[8]吴怀成,沈家煊. 古汉语“者”:自指和转指如何统一[C]//.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2019:165-176.
[9]沈家煊.谈谈功能语言学各流派的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04):483-495+639.
[10]沈家煊.说四言格[J].世界汉语教学,2019,33(03):300-317.
[11]沈家煊.中国语言学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J].语言战略研究,2019,4(01):1.
[12]沈家煊.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41(06):2-15.
[13]沈家煊.“能简则简”和“分清主次”——语言研究方法论谈[J].南开语言学刊,2017(02):1-10.
[14]沈家煊.汉语“名动包含”格局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J].外国语言文学,2018,35(01):4-22.
[15]沈家煊.从语言看中西方的范畴观[J].中国社会科学,2017(07):131-143+207.
[16]沈家煊.纪念与寄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04):492-494.
[17]沈家煊.“结构的平行性”和语法体系的构建——用“类包含”讲汉语语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04):1-11+160.
[18]吴怀成,沈家煊.古汉语“者”:自指和转指如何统一[J].中国语文,2017(03):277-289+382.
[19]沈家煊.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J].现代外语,2017,40(01):1-13+145.
[20]沈家煊.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J].世界汉语教学,2017,31(01):3-19.
[21]沈家煊,许立群.从“流水句”的特性看先秦“名而动”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06):1-11.
[22]许希明,沈家煊.英汉语重音的音系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05):643-656+799.
[23]沈家煊.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J].当代修辞学,2016(03):1-12.DOI:10.16027/j.cnki.cn31-2043/h.2016.03.001.
[2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J].中文信息学报,2016,30(01):210.
[25]沈家煊.汉语词类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5):643-658+799.
[26]沈家煊.三个重视[J].外文研究,2015,3(02):1-4.
[27]沈家煊.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J].当代语言学,2015,17(02):127-145+248-249.
[28]沈家煊.形式类的分与合[J].现代外语,2015,38(01):1-14+145.
[29]沈家煊.走出“都”的量化迷途:向右不向左[J].中国语文,2015(01):3-17+95.
[30]沈家煊,柯航.汉语的节奏是松紧控制轻重[J].语言学论丛,2014(02):47-72+361.
[31]沈家煊. 汉语的节奏是松紧控制轻重[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4:24.
[32]沈家煊.汉语的逻辑这个样,汉语是这样的——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之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2):1-10.
[33]沈家煊.科斯学说对语言学的启示[J].南开语言学刊,2013(02):1-3.
[34]沈家煊,乐耀.词类的实验研究呼唤语法理论的更新[J].当代语言学,2013,15(03):253-267+376.
[35]沈家煊,张姜知.也谈形式动词的功能[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02):8-17+23.
[36]沈家煊.谓语的指称性[J].外文研究,2013,1(01):1-13+98.
[37]沈家煊. 汉语的逻辑这个样,汉语是这样的——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之二[C]//.方言语法论丛(第六辑),2012:6-21.
[38]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J].中国语文,2012(05):403-415+479.
[39]陈刚,沈家煊.从“标记颠倒”看韵律和语法的象似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4(04):483-495+639.
[40]沈家煊.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现代外语,2012,35(01):1-13+108.
[41]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12,26(01):3-17.
[42]沈家煊.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4):7-19.
[43]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03):3-10.
[44]沈家煊. “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C]//.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2011:161-174.
[45]沈家煊.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04):435-445.
[46]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中国语文,2010(05):387-399+479.
[47]沈家煊.世说新语三则评说——被自杀·细小工作·有好酒[J].当代修辞学,2010(04):93-95.
[48]徐丹,沈家煊,完权.《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0,12(03):271-274.
[49]完权,沈家煊.跨语言词类比较的“阿姆斯特丹模型”[J].民族语文,2010(03):4-17.
[50]沈家煊.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J].当代修辞学,2010(01):1-12.
[51]肖治野,沈家煊.“了_2”的行、知、言三域[J].中国语文,2009(06):518-527+576.
[52]沈家煊.《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序[J].燕赵学术,2009(02):213-214.
[53]沈家煊.“计量得失”和“计较得失”——再论“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意义和生成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5):15-22.
[54]沈家煊.语言类型学的眼光[J].语言文字应用,2009(03):11-13.
[55]沈家煊.副词和连词的元语用法[J].对外汉语研究,2009(00):113-125.
[56]沈家煊.复句“合乎事理”辨[J].现代外语,2009,32(02):111-117+218.
[57]沈家煊,完权.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9,29(02):1-12.
[58]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J].汉语学习,2009(01):3-12.
[59]沈家煊.想起了高本汉[J].中国外语,2009,6(01):2+112.
[60]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8(01):1-12.
[61]沈家煊.创刊贺词三[J].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08(00):6-7.
[62]沈家煊.三个世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6):403-408+480.
[63]沈家煊.“逻辑先后”和“历史先后”[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5):91-92.
[64]沈家煊.“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中国语文,2008(05):387-395+479.
[65]沈家煊.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J].语文研究,2008(02):1-4.
[66]沈家煊.语言中的整合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04):4-5.
[67]沈家煊.谈谈修辞学的发展取向[J].修辞学习,2008(02):6-9.
[68]沈家煊.“粉丝”和“海龟”[J].东方语言学,2007(01):1-10.
[69]沈家煊.对当前语言研究的三点体会——在南开语言研究所成立仪式上的致辞[J].南开语言学刊,2007(01):1-3.
[70]沈家煊.对当前语言研究的三点体会——在南开语言研究所成立仪式上的致辞[J].南开语言学刊,2007(01):1-3.
[71]沈家煊.关于外语界做研究的几点想法[J].中国外语,2007(01):19-20.
[72]沈家煊.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J].民族语文,2006(06):3-9.
[73]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的贺信[J].现代语文,2006(11):11.
[74]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04):5-12+146.
[75]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05):1-4.
[76]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04):291-300+383.
[77]沈家煊.对语言生活、语言规范的思考——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J].现代语文,2006(04):12.
[78]沈家煊.“分析”和“综合”[J].语言文字应用,2005(03):16-18.
[79]沈家煊.词典编纂“规范观”的更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3):73-78.
[80]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06):3-15.
[81]沈家煊. 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C]//.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2004:363-376.
[82]沈家煊.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J].中国语文,2004(06):483-492+575.
[83]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30-36+62.
[84]沈家煊. 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论文集.,2004:52-68.
[85]沈家煊. 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C]//.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26-39.
[86]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4):243-251+321.
[87]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32-34.
[88]沈家煊.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J].博览群书,2004(07):8-10.
[89]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03):2-10.
[90]沈家煊.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J].语言文字应用,2004(02):29-31.
[91]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03):17-23+2.
[92]沈家煊.我学英语的几点体会[J].大学英语,2003(08):2-3.
[93]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03):195-204+287.
[94]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05):387-399+478.
[95]陈筠泉,李学勤,汪同三,夏勇,邢广程,袁靖,张卓元,郎樱,卓新平,马大正,沈家煊.在江总书记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03):6-16.
[96]沈家煊. 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征[C]//.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250-263.
[97]沈家煊.祝贺《语言科学》创刊[J].语言科学,2002(01):6.
[98]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06):483-493+575.
[99]沈家煊.《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总序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5):385-386.
[10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101]沈家煊,何宛屏.《现代语言学词典》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314-316.
[102]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04):25-32.
[103]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04):291-297+381.
[104]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01):19-24.
[105]沈家煊!100732.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1):29-33+79.
[106]沈家煊!100732北京.做研究和写文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8):1.
[107]沈家煊. 转指和转喻[C]//.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1999:15.
[108]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2):1-7+80.
[109]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02):94-102.
[110]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01):3-15+61.
[111]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03):41-46.
[112]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02):1+3+5+7+14+2+4+6+8.
[113]沈家煊.语用·认知·言外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4):8-10+55.
[114]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04):242-250.
[115]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03):77-79.
[116]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01):4-13.
[117]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04):8-13+80.
[118]沈家煊. 英汉对比语法三题[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114-125.
[119]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01):1-5+80.
[120]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05):367-380.
[12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4):17-24+80.
[122]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04):262-265.
[123]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01):12-20.
[124]Ruth M. Kempson ,沈家煊.预设,晦涩,歧义(下)[J].国外语言学,1994(01):41-45.
[125]沈家煊.评《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J].现代外语,1994(01):25-29.
[126]Ruth M.Kempson,沈家煊.预设,晦涩,歧义(上)[J].国外语言学,1993(04):33-36+50.
[127]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1):2-8+80.
[128]曾志朗,洪兰,Linda Garro,沈家煊.从信息处理看汉字阅读[J].国外语言学,1993(01):26-33.
[129]Sheila E.Blumstein,沈家煊.神经语言学:对失语症中语言与脑关系的综观(下)[J].国外语言学,1992(04):4-13.
[130]Sheila E.Blumstein,沈家煊.神经语言学:对失语症中语言与脑关系的综观(上)[J].国外语言学,1992(03):10-12.
[131]沈家煊.Hawkins《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4):65-68+80.
[132]LaurenceR.Horn,沈家煊.语用学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91(03):10-16.
[133]沈家煊.《类型和共性》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1(03):25-28.
[134]LaurenceR.Horn,沈家煊.语用学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91(02):1-6.
[135]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1990(04):92.
[136]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02):26-35+80.
[137]沈家煊.神经语言学概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04):23-28.
[138]斯洛宾,沈家煊.语法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88(03):175-180.
[139]沈家煊.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03):62-65.
[140]沈家煊.心理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02):2-9+79.
[141]BernardComrie,沈家煊.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J].国外语言学,1988(03):105-109+135.
[142]沈家煊.Simon Dik“功能语法”三部著作综合介绍[J].国外语言学,1988(01):24-27+50.
[143]沈家煊.斯洛宾的《心理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04):67-73.
[144]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下)[J].国外语言学,1987(03):120-123.
[145]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上)[J].国外语言学,1987(02):81-85+78.
[146]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四:会话结构[J].国外语言学,1987(01):30-37+50.
[147]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三:言语行为[J].国外语言学,1986(04):166-172+175.
[148]沈家煊.汉语“也”、“还”、“倒”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6(02):31-33.
[149]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J].国外语言学,1986(02):68-75.
[150]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J].国外语言学,1986(01):29-36.
[151]沈家煊.英汉空間概念的表达形式[J].外国语文教学,1985(04):33-40.
[152]沈家煊.雷·贾肯道夫的《语义学和认知》[J].国外语言学,1985(04):19-22.
[153]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01):26-35.
[154]沈家煊.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01):96-104.
[155]Jens Allwood,沈家煊.语用学概观[J].国外语言学,1985(01):5-12.
[156]赵世开,沈家煊.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J].语言研究,1984(01):114-126.
[157]沈家煊.英汉介词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02):1-8.
[158]沈家煊.介绍《心理学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J].国外语言学,1983(03):40-45.
本文来源:《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第5期
感谢文章作者及采访人施今语授权发布!
往期推荐
语言学人|冯志伟:汇通文理,探索语言奥秘
课程推荐
2022-07-09
2022-07-09
2022-07-09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8
2022-07-07
2022-07-07
2022-07-07
2022-07-06
2022-07-06
2022-07-05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